【育儿答疑】孩子该不该上早教?大孩和二孩每天打架、抢东西?

阅读  ·  发布日期 2021-11-16 16:35  ·  教育盟
    问题一
 
    在中国,很多孩子从2、3岁开始就学习英语、乐高、趣味数学等。我并不急着让孩子上这么多课,但其他妈妈说,这些课都特别有意思,好玩又有趣,孩子都很想学知识,特别喜欢上这些课,因为就跟玩一样。您推荐上这些早教课吗?
 
    From科恩
 
    我觉得如果这些课程的重点真的是在玩乐和社交上,那就很好。我喜欢他们使用很多音乐和运动,而不要求孩子老老实实地坐着,或者要求孩子做他们还没有准备好的事情。在这个年龄,孩子当然会吸收很多知识,接触不同的环境对他们也很有好处。
 
    但是,并没有证据表明上这些课会让孩子赢在起跑线。在美国,幼儿园只到五岁,然后孩子们就上小学了。一项针对幼儿园老师的调查问卷发现,老师们最希望新来的孩子能够和别的小朋友友好相处,开始学会管理情绪,并为学习做好准备,但是不需要他们在某门课程上已经学习很多。所以,如果这个课程是帮助孩子适应集体学习环境的,那就很好。但请不要用这些课外的课程给孩子在学业表现上要求太高,他们还不到年龄。
 
    问题二
 
    俩男宝,兄弟俩没法和平相处,动不动就打架。弟弟总爱抢哥哥的东西,哥哥占有欲又强。好好说不行,威胁利诱强迫,搞得我现在脾气越来越差,动不动就吼,到最后只能动手打,打完又后悔,真的是心力交瘁,不知道该怎么办。哥哥现在读托班,也会跟小朋友抢玩具,动手推小朋友。为了改善兄弟俩关系,我经常对哥哥说要相亲相爱,要和弟弟分享,也经常让弟弟把玩具分给哥哥,刚开始会相处一会,但马上又打起来了。哥哥占有欲强,什么东西都说是他的,弟弟碰都不行,比如,他自己一个人玩磁力拼图,弟弟过去一碰,他就全部扔出去,然后就开始打弟弟,弟弟又爱去动哥哥的东西。我该怎么办呢?
 
    From科恩
 
    这个问题准确地描述了育儿中的一个重要事实:孩子是从我们的行动,而非言语中学习的。你平静而清晰地说着分享和爱,但是只持续了一分钟,因为这只不过是语言而已。你大喊大叫、斥责、打人,孩子马上就学会了,因为这些是强有力的行动。这就是为什么修炼自己的内功这么重要,要努力让自己更加平静、更有耐心。达到这个目的有两个途径,一是安静,比如正念、冥想、或者单纯的静坐,来重获情绪稳定。二是用安全的方式释放情绪。可以和朋友分享感受,或者把问题带入游戏区。比如,当两个男孩打架时,你可以拿起一个乐高小人,让他说:“别打了,你们把我吵醒了!你们太吵了,而且总是抢玩具。这些玩具都是我的!”通过装傻把他们逗乐,同时也表达了自己真实的情绪(是用一种搞笑的方式),不会吓到孩子。
 
    我发现很讽刺的一点是:很多家长质疑玩游戏的方式,争论说孩子会模仿父母对事不认真,同样是这群家长,经常对孩子大喊大叫、羞辱和打骂,看到孩子模仿他们的行为时又感到很吃惊。因此,如果你想让自己的孩子善良、爱分享,那么第一要务就是,你要对他们善良、乐于分享。如果你装傻、放松心态,也不用担心孩子会不认真对待事情。实际上,你装傻只会帮助孩子缓解紧张的情绪。不那么紧张之后,他们就能够用严肃的态度对待严肃的事情,并在合适的时候装傻并寻找乐趣。
 
    当说到两个男孩打架不懂得分享时,我想提醒你蓄杯的概念。(这是科恩博士在第5课中强调的游戏育儿的重要概念,妈妈们可以戳“蓄杯”复习一下噢~)你描述的行为正是孩子空杯时会做的事情。他们的杯子当然会空,这对于要和兄弟姐妹分享妈妈关注力的小孩子来说,非常普遍。同时,你说的很清楚,你的杯子也是空的。心力交瘁正表明你的杯子空了,空杯情况下很难保持温和与联结,所以你会大喊大叫、说教和打骂。但是,让人难过的是,这会让孩子的杯子更空。你们三个人都需要你的杯子被蓄满。对你来说,也许这意味着你需要更多时间独处、和朋友在一起、或者和爱人一起做喜欢的事情,并得到充足的休息。如果你的杯子是满的,孩子的表现会好得多。对于孩子来说,一对一的特殊时光,拥有你100%的关注会很有帮助,这是据我所知最棒的蓄杯方式。这种方法对老大来说尤其有效,因为小宝宝常因为更需要照顾而获得更多的关注。在特殊时光中,老大会得到对玩具的控制权,这是他向往已久的需要,这会有利于他今后进行分享。老小也许会利用特殊时光来触摸所有的玩具,而不会被哥哥攻击。如果他能有时间在你温柔的关注下,独自探索一切,就更加容易理解有些玩具是专属于哥哥的,是他不能动的。在平时玩的时候,你就需要在老二的附近,及时转移注意力,从而不让他在老大玩的时候干扰他。记住,他们两个还都很小,需要很多温柔的指导!
 
    问题三
 
    最近,我和三岁的小儿子一起玩球,可是他只想玩,只想高兴,一点都不学技巧,我感到很恼火,对他大喊大叫。他也感觉很难过,就走开了。我的大女儿跟在他后面,指责他不好好扔球。然后,我更加生气了,指责女儿对弟弟太严厉。我感觉很难过,因为她说的话正是我平时说她的话,连严厉的口气都一样。你能给我一些建议吗?我该如何换一种方式应对这种情况?
 
    From科恩
 
    这是很好的机会去实践游戏力的一个重要原则:透过现象看本质。(这是在第9课中科恩博士强调的重要原则,妈妈们可以戳“透过现象看本质”复习一下~)表面上,妈妈看到儿子没有好好地专心学习,女儿对弟弟不好。在她看来,这都是不好的行为,需要通过指责来纠正。后来,妈妈又为指责孩子而内疚。现在,在她看来,她也做了不好的事情,需要纠正!我们来透过表面向内看,运用你的翻译尝试理解家中这三个人的感受和需求吧。
 
    我会假装在和他们说话,来展示我是如何翻译他们的行为的。
 
    对小男孩我会说:“你才三岁,在学习扔球。球到处乱跑。你更需要的是玩,而不是如何正确的扔球。我很理解。你感到很好奇,球对你来说很新鲜。”
 
    我也会充满共情地对妈妈说,因为她也有感受和需求深藏在表面之下:“你感到很恼火,你希望儿子能学会正确方法。你希望他能扔球扔得很好,所以需要他专心致志。我很理解。”
 
    我会对大女儿说:“姐姐,你指责自己的弟弟,我能理解你为什么这么做。你是想帮助妈妈,并做一名负责任的大姐姐——妈妈平时怎么说,你就怎么说,语调还更加严厉。而且,妈妈经常指责你,所以,你也学会了用这种方式对待比你更小的人。这很正常!你希望弟弟能够成功,但是不知道该怎么帮他,所以你用了羞辱的方式。也许你和妈妈都能找到比严厉和羞辱更好的方法,来帮助你自己和弟弟。”
 
    我要和妈妈说的话更多:“妈妈,你对女儿很生气。这是当然了,她就是你的一面镜子。你的性格倾向在她身上放大了,当你看到镜子中的自己时,很不高兴。你希望女儿能够友善一些。”
 
    一旦看到了隐藏的感受和需求之后,你要怎么做呢?我建议这位妈妈下次这么说:“亲爱的儿子,你希望玩球,不分对错,就是玩。我感觉很恼火,因为我认为你需要学习,而不是玩。我亲爱的女儿,谢谢你所做的一切。你想帮助弟弟,我感到很骄傲。我没有告诉你,一开始他只是纯粹的玩球会比较好。我为指责你而道歉。你是老大,我说过你要有责任感,要教弟弟,但是又对你说你对他太严厉了。这一定让你很困惑!现在,我需要什么呢?我需要深呼吸、放松,别把什么事都看得这么严重。现在,我们一起傻乎乎地玩球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