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答疑】该严厉还是该温柔?与家人育儿观念不一样怎么办?

阅读  ·  发布日期 2021-11-16 16:36  ·  教育盟
    问题一
 
    我家大宝快三岁了,她有个癖好,爱拿珊瑚绒面料的衣物来抱,来舔。睡觉的时候,翻个身都要找;吃饭的时候,要放在旁边,有时候还要边吃饭边舔;外出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找来抱舔;哭闹的时候,大人不理她,更要找来抱舔……我好说歹说,威逼利诱,她某个时候主动停止,但一会儿又继续。比较多的时候,她会说,把我留在床上吧,你去吃饭吧。或者放它在身边,看我们吃饭。我想让她快乐地戒除这个癖好,如果简单粗暴地收起所有的珊瑚绒或者玩偶,她可能会哭闹一个月。我该怎么办呢?
 
    From科恩
 
    这个情况确实很有挑战,需要你对女儿特别有耐心,和她有很多共情才能解决。
 
    首先,我想先解释一下为什么有些小孩会痴迷于某些物件,比如珊瑚绒面料的衣物。在儿童发展过程中,这称为过渡性物品,最常见的是小毯子或者毛绒玩具,因为拥抱的感官体验和这种愉快的感觉是非常重要的。之所以称为过渡性物品,是因为它是一种过渡,依靠它,孩子从把你当成所有安慰的来源,转向靠自身内在安全感来提供安慰。这种物品被赋予了给予安慰的能力,因此成为一种踏板,介于“躲在你怀里”和“能够独立面对生活”之间。过渡性物品通常是很健康的,对它的需求一般最晚到四五岁就会逐渐消失。
 
    在你内心能感受到母亲或祖母的爱吗?这种爱在你困难的时候能给你安慰吗?这个例子恰恰表明了父母的关爱是如何被孩子吸收而转化为关爱的内在声音,伴随自己成长的。过渡性物品常常会对这个过程有所帮助。你的女儿拿珊瑚绒来抱,来舔,因为珊瑚绒满足了她对身体接触的基本需求,这种需求是感官上的。然而,过渡性物品有时会变得过于强大,令孩子深陷其中,固执于过渡性物品,只把它当做安慰的唯一来源。它不再是孩子发展内在安全感的一个跳板,而固化成为安全感的替身。这就是为什么它有时变得比玩耍甚至吃饭还重要的原因。这时,就有问题了。
 
    你已经发现,好说歹说,威逼利诱,或者把珊瑚绒都收起来并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实际上,这些做法通常只会让孩子对珊瑚绒的需求更加强烈,得不到的时候就会被失去它所带来的汹涌情绪所淹没。这些措施都不管用,表明孩子内心掩藏着强烈的需求或者感受。把珊瑚绒收起来不能满足她的需求,也不能释放她的感受。
 
    那她隐藏的需求和感受到底是什么呢?谁都说不准,但是有线索可寻,你说“当她哭闹的时候,大人不理她,更要找来抱舔。”当孩子需要安慰的时候,如果无法从大人那里得到,就只能想办法自己安慰自己。在这个例子中,珊瑚绒就成了安慰的来源,因为这让孩子想起了和你在一起的舒适、亲密的时光。你可以忽视她,但是珊瑚绒“永远都在”,这是她能得到的唯一安慰。如果你把珊瑚绒收起来,她会体会到彻底的失去感。你要成为那个“永远都在”的人。
 
    那你可以做什么呢?
 
    首先,当她需要你的关爱和关注时,不要忽视她。要经常拥抱她、花很多时间和她一起玩,为她蓄杯,把她的杯子装得满满的。她哭的时候,你要抱着她。让她假装小宝宝,你抱着她,把她当做小宝宝一样摇晃。游戏育儿一直在强调,要在游戏技巧和敏锐的理解孩子的情绪之间找到平衡点。如果玩游戏的话,你可以拉着珊瑚绒的一头假装要拿走,不要太使劲真的拿走,让她知道你的意图就可以了。你的脸上要带着大大的笑容,让她知道你们是在玩游戏,并不是真要把她的安慰之源抢走。
 
    通常,孩子会咯咯笑,但是有时会突然哭起来,这时你就要切换到理解情绪。你用手轻轻地摸着珊瑚绒,温柔地说:“我知道珊瑚绒给了你很多安慰,我很多高兴你有它在身边。我希望你心里面知道自己一直都是安全的。”你充满爱意地关注她,倾听她哭泣。如果她把头埋起来,你要温柔地尝试和她进行目光接触。这时她的哭泣和你把珊瑚绒藏起来导致她哭,是完全不一样的。后者只会让她感觉越来越糟。但是,如果是她握着自己的珊瑚绒,你在一旁轻轻地抚摸,这时流淌的泪水是截然不同的——这些泪水才能释放她因为需要你的安慰而产生的紧张情绪。她需要完成这个过程:把你的爱从你身上转移到物品身上,然后种植到自己心中。玩很多游戏和理解情绪能够帮助完成这个过程。
 
    问题二
 
    我三岁半的儿子脾气比较急,如果他遇到一点困难或想要做一件事,没有得到家长当下迅速的同意或令他满意的行动,他会马上翻脸,要么摔掉手里的东西,要么哭闹,如果家长对他说教,他甚至脾气会更大,有时还会打人。但也有很多时候觉得他挺懂道理也体贴家人。在孩子发脾气的时候,我尽量压制自己的火气,耐心询问他的想法和需求,以及究竟对家长之前哪些行为不满意,但是他往往排斥交流。消极暂停也基本无效,很多时候最终都靠威胁孩子“再哭闹爸爸妈妈都会走,留你一个人在家”,孩子才停止哭泣。我感觉很无助,不知道应该严厉还是应该温柔,既怕骄纵了他的坏脾气,又怕误解了孩子的真实想法。
 
    From科恩
 
    谢谢你的提问,你提到了很多重要的地方,我正好可以进一步加以解释,来加深大家对游戏育儿的理解。
 
    首先,你并不是一个人,当今很多父母都有你这样的困扰。我们既不想对孩子太严格,实施严厉的控制,让他们怕我们,可是也不知道如何去帮助孩子学会耐心和自律。
 
    其次,你已经发现,交流和消极暂停都不管用,这是因为孩子当时处于情绪脑之中。他的逻辑脑已经下线了,逻辑、推理以及自我反省都不管用(我们都希望孩子在消极暂停时进行自我反省,但是实际上,他们从来不会这么做!)当孩子的情绪脑不堪重负时,他们需要的是缓和情绪。我们可以如实地反应出自己的所见、所闻,是如何理解他们的感受的,从而帮助他们缓和情绪。你说话的时候要很平静,没有批判或者批评:“你真得很生气。我听到你说‘不’了,你太生气了,气得都打人了。我看到你在叫喊,我想听到你所有的感受。”这种共情能够让情绪脑恢复正常,从而让大脑回归理性思考。
 
    第三,我想谈谈威胁孩子“如果继续哭,就留他一个人”这件事。这种方法有很多问题。这是一个谎言,我们并不想教孩子说谎。通过“让孩子害怕”来规范行为,只会让孩子死板僵化,但是我们需要孩子具有灵活性。我们不可能通过害怕来教会孩子应对每一种情境,因为每一个新情境都是不同的。我们需要教会孩子拥有良好的判断和灵活的思维,这样他们才能够把所学所知应用到新情境中去。
 
    在这个例子中,表面看起来威胁似乎取得了成功,因为孩子不哭了,但是这并不是真正的成功。不流泪并不代表着孩子的情绪问题已经解决了,它只不过是被掩藏了起来。男孩掩藏起眼泪,很有可能以后变得富有攻击性——这就是不能流淌的泪水所积聚的能量最常见的释放形式。
 
    第四,你提到了一个普遍存在的担心:既不想太严厉,也不想太软弱。我完全同意!我给你的答案就是:给他一个不严厉但是强有力的反应。不用严厉也能变得强有力,你可以说:“我不会让你扔那本书的。”同时,温和而坚定地抱着他,不让他扔书,根本不用提高嗓门或者生气地吓唬他们,只要说出简单的事实就可以:“我很抱歉,但是我的回答依然是不,不过我很高兴在你哭的时候抱着你,你想哭多久都可以。”这就是强有力的反应,因为你在坚持自己的界限。
 
    最后,你还提出了溺爱孩子的问题。我想先解释一下什么是溺爱孩子,什么不是。我们永远不会因为满足孩子的基本需求——饿了喂食,情绪超载时安慰他们——而溺爱孩子。这不是溺爱,这是养育。溺爱是:因为我们不能忍受孩子伤心或生气,而违背自己的价值观同意某事。这是溺爱:“好吧,你可以把蛋糕当晚饭吃,只要你不哭就行了。”因为我们明明知道把蛋糕当晚饭吃是不对的,但是却无法处理孩子的情绪。在游戏育儿中,我们不拒绝孩子的眼泪和其他任何感受,也不惧怕它们,我们接纳它们。
 
    问题三
 
    我太太和我经常因为孩子吵架。我说她太容易妥协,她说我太严厉。举个例子,儿子去洗澡忘带浴巾了,之前我们已经提醒他好多次了。他洗完澡后又冷又湿,要他妈妈给他拿条浴巾。她刚要去,被我阻止了,儿子又冷又湿,就会长记性的。见妈妈没去拿浴巾,儿子大喊大叫,说她是“坏妈妈”。我教训了孩子一顿,不许那样对妈妈说话。但是,我实际上应该教训的是我太太,是她允许孩子那样对她说话的。孩子从来都不这样对我说话,因为他知道那样会吃不了兜着走的。
 
    From科恩
 
    谢谢你的提问。我对案例中的你们三个都充满了共情。
 
    对于你,我知道你希望孩子能学会独立,尊敬长辈;对于你太太,我知道她感受到孩子的难受,不想让孩子受苦;对于你儿子,我知道他冷得浑身发抖,感觉没人站在自己这边,没人会帮助他。
 
    家长很容易意见不一致,你说我太软弱,我说你太严厉。我认为在太软弱和太严厉之间有一条中间道路。孩子忘带浴巾,你不用去救他,但是也不用过度地去惩罚他。冻他几秒钟足够让他长记性了,不用延长时间。不用给他拿浴巾,也不用不管他,你可以说:“哦,不好,你忘带浴巾了。这样很冷,是不是?呃呃呃。我们一起去拿浴巾吧。等你擦干了穿上衣服,我们来练习几次,这样你就不会再忘了。”
 
    然后你们练习在去浴室的路上拿浴巾。练习可以是严肃的,一遍一遍重复,来加深记忆,但是不用像军事训练一样,孩子一遍遍走来走去,你在一旁用评判和批评的眼光审视。放松的练习就好了。
 
    也可以用装傻和好玩的方式练习,其实这种方式更利于记忆。比如,你可以在屋里走一圈,收集家里所有的浴巾,你抱着堆得高高的浴巾说:“我再也不会没有浴巾了!哦,不,太沉了!啊!”浴巾掉下来,你倒在浴巾上。大家都笑起来。
 
    这种傻乎乎的游戏让孩子不再有那样的害怕:人生中遇到困难或者我有需要的时候,我是孤独的,没有人会帮我。没错,他以后会一个人独自面对困难,但是在内心深处他会知道,你的爱和支持会帮助他度过所有的困难时刻。你不会总在他身边去救他,所以他得自己面对,但是只要他学到的不是:困难会导致抛弃和拒绝,那他就能更加有效地面对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