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答疑】玩游戏还不如吼一顿管用?!

阅读  ·  发布日期 2021-11-16 16:37  ·  教育盟
    问题1
 
    我有一点困惑:为什么孩子有时候真的是好话说了一箩筐都顶不上吼一句来的管用?其实很多时候我也不想发火的,但是真的实在是忍无可忍,发现吼一下还挺管用,每次就总想来个速战速决。
 
    From科恩
 
    有时候,咆哮吼叫是比好好说话更有效果,但效果却是短暂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会把关系中的亲密和信任消磨掉。和孩子立刻服从相比,你们之间更需要的是亲密和信任。哪怕吼叫更有效,我也觉得不值得那么做,因为它给亲密关系带来了很大的破坏。
 
    吼叫之所以起作用,是因为它吸引了孩子的注意力。那如何能够在不牺牲安全感和联结的情况下,获得孩子的注意力呢?我想推荐如下方式:
 
    第一,说话声音大一点,但不带怒气和严厉。不要用愤怒的吼叫让孩子害怕,强迫他们服从。只要把音量提高一点就可以了,不带怒气地说哦,你不是吧。”
 
    第二,用肢体联结表现出强烈、但不严厉的反应。不要打人!要充满感情地进行肢体接触。当我们想让孩子做某事时,可以温柔地把他抱起来,说:“现在,我们要打扫房间了。”然后,你把他头朝下地抱着,假装他是吸尘器。你并不生气,也没有伤害他们,或者冲他们尖叫,用这样身体接触的方式你把该做的事情都做了。
 
    我们还经常站在屋子这头朝那头喊,或者从另一个房间里向孩子大叫,指望他们放下手中的事请,按我们的要求去做。但在这个过程中没有联结,我们需要先与孩子建立联结,然后他们就会更加合作。所以,如果你的孩子正忙着玩,而我们需要他做好准备出门,就要走到他面前,搂着他的肩膀,挨着他坐在地板上,然后,对他们所做的事情评论几句:“哦,这个看起来真酷!我们得把它放好,这样你放学回家后,就知道去哪里找它了。”这样,你们就先建立了联结。如果想从老远的地方引孩子注意,就必定会大声喊叫,所以我们要走进一点,就可以温和很多。
 
    还有一个不用尖叫就能引孩子注意的方式,就是倾听孩子。在问题中,你说吼叫总是比说了一箩筐好话还要管用,我从这里得到了线索。当我们长篇大论地说教、喋喋不休地唠叨时,孩子就把耳朵关上了。相反,如果我们听的多,说的少,他们反而会更加合作。
 
    最重要的是,我们要把目标从服从转向联结。如果目标是服从,吼叫确实更管用,但我们需要把目光放远一点。孩子现在是服从你了,但是以后呢?当他们长大了,大部分孩子会说:“现在我已经长大了,再也不用服从任何人了。”这就完了,他们没有学习过如何发自内心地去做事,他们是被吼大的,总是别人告诉他们该做什么。所以,他们心中并不知道该做什么。还有一部分孩子会出现另一种情况,因为从小被吼着服从家长,当他们长大后,会寻找一个比他们更强势的人去服从。然而,这样的结果通常都不会太好。我们不可能对孩子说:“你现在要马上听我的,但是当你长大以后,你要独立思考,不要屈服于权势。”
 
    另一方面,联结是一个长期策略。现在,他们与你联结,长大后,他们就会与自己的丈夫或妻子联结,与工作伙伴、朋友、整个社区联结。这种联结的感觉会让他们做到最好,因为他们关心他人。
 
    最后,我还想说说游戏,因为我们在学习游戏力。你完全可以用轻松玩乐的方式获得孩子的注意力,而用不着吼叫。如果你就是想让孩子打扫房间,你可以像歌剧里那样唱起来:“打扫房间——“然后他们就会笑起来,会说:“好好好,我收拾房间,只要你别唱了就行!”
 
    最后一点,我喜欢假装威胁。因为有时候,我就是想要威胁我的孩子,但我知道威胁是没有用的,所以就用搞笑的方式威胁她。目标是让我们两人都笑起来,然后重回正轨。所以,我就会说:“如果你再那么做,我就把这杯水倒在我头上!”然后,我就拿起一杯水,孩子会说:“好啊,好啊,快到啊,把水倒你头上啊!”我接着说:“你以为我在开玩笑吗?我可不是开玩笑!我会这么做的,我会把水到在我头上的!我已经气疯了!”我们两个不停地大笑,这时候,合作就自然而然地发生了。这才是我们真正的目标:回到联结,回到合作。
 
    总之,简短结说,咆哮吼叫是会让孩子立刻服从,但是和付出的代价相比,真不值得这么做。
 
    问题2
 
    4岁男孩妈妈问:我用游戏的方式建立的规则,孩子会认真对待吗?如果别人用不游戏的方法对待孩子,比如严厉的训斥,孩子能消化并且正确对待吗?
 
    From科恩
 
    对于这个问题的前半部分,答案非常简单,那就是:是的,如果我们用游戏的方式建立规则,那么孩子就能够更好地理解规则,即使这些游戏都傻乎乎的,而且内容都是打破规则。这些游戏虽然看起来有些自相矛盾,但是真的管用。你这么说:“任何人都不许碰这些枕头!如果有人碰了,他就有大麻烦了!我会把他捉进监狱!”当然,他们一定会去碰枕头,然后你就追他们,捉住之后扑通一声把他们扔在枕头上,说:“你现在被关进监狱了,最好别逃跑哦!”然后,你转过身,他们肯定会逃跑,你就再去追他们。经常和孩子们玩这种关于规则的好玩的游戏,他们会在之后更加遵守规则。这并不是教他们去打破规则。我知道这听起来让人觉得有点儿迷惑,因为表面看起来你确实是在教他们:“噢,打破规则好好玩啊!”但是实际上,孩子们懂得玩耍和现实之间的区别。他们也许只需要一个温馨的提示,我们只需要告诉他们:“嘿,你知道吗,这个游戏只能在家里玩。在学校的时候,听老师的话和遵守规则是非常重要的。”
 
    接下来这个问题要稍微复杂一些:当大人很严厉的时候,我们希望孩子如何应对?如果我们在家用一种宽松和游戏的方式对待规则,那么他们在学校还能服从严厉老师的指示吗?我觉得这确实有点伤脑筋,因为我们希望孩子懂礼貌,希望他们安全,希望他们合作,不希望他们对老师说:“不用你告诉我该做什么!”我们当然也不希望孩子对着警察说:“不用你告诉我该做什么!”因为这会给他们带来大麻烦,我们不希望孩子经历这些。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也不希望孩子只知道坐在那里说:“噢,我不知道该干什么。我只能坐在这儿等别人告诉我干什么,我真地不知道该做什么。”我们希望他们有一些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我们需要帮助他们去理解,在遵守规则和独立思考之间有一个平衡点,那就是边界所在。当孩子们长大一点,我们可以就这个话题和他们进行更多的交谈和讨论。但是,当孩子们还比较小的时候,比如说四、五岁,我们更多地需要游戏的方式。我会说:“来,我们演一些不同的场合吧。”如果大人对孩子非常严厉,那么孩子需要回到家中疗愈,从被严厉呵斥造成的难过中恢复过来,因为实际上,并不需要严厉地呵斥孩子,他们知道这样做是不对的,这会伤他们的心。所以,他们有可能需要回家玩一个角色置换的游戏,在游戏中,他们是老师,来大声呵斥。我的女儿在学校的时,总是行为得当,顺从老师,从不打破规则。但是,当她从学校回到家,尤其是从幼儿园回来时,她会想玩上学的游戏。在游戏里,她让我来扮演调皮的孩子,或者为各种不同的毛绒玩具配音,假装是班里的学生,而这些学生都很调皮,然后她来扮演那个严厉的老师,训斥这些调皮的小熊或者调皮的兔子。虽然事实上,她从来都不是那个调皮的学生,但是孩子在教室被大声训斥的情境,对于她来说,也是一种深刻的情绪体验,她也需要通过游戏来恢复。
 
    问题3
 
    问关于打针游戏,对于我家孩子不适用。孩子被打针后,一直不愿意面对打针,知道打针是不好的,所以也不会通过给大人打针来释放自己的痛苦。
 
    From科恩
 
    我很开心你问了这个问题,我正好可以借机澄清一下很多人对游戏力的误解。之所以用游戏力这个名字,也是事出偶然,却导致了有些时候,人们以为无论发生什么事情,答案都是玩游戏。事实上,答案是:坚持与孩子建立联结、加入他们、靠近他们。但是,有时候使用的并不是游戏,而是理解他们的情绪。给你们举个例子,有位妈妈说,她在书里看到了“爱之枪”这个游戏,于是就试着和儿子玩。
 
    当时,她的儿子非常非常生气,用脚踢她,于是妈妈说:“哦,你给了我一脚’爱之踢’!”可是,孩子却变得更加生气、难过,最后弄得一团糟。这个游戏一点都没起作用。但是我认为,不起作用的原因在于,在这个例子中,孩子的情绪太大了,还不能做游戏,他完全没有准备好去玩游戏。孩子感受到巨大的痛苦,无法接纳轻松的游戏。
 
    在你这个例子中,打针游戏这个主意是一个特别强烈的提醒,唤起了孩子痛苦的回忆,所以对孩子来说并没有什么乐趣。只是让人回忆起打针的场景,根本毫无乐趣可言。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你就无计可施了。我建议你首先,多多地抱他、搂他、关注他。然后,和他玩大量的游戏,在游戏中他非常强大,但是不要总想着让他给你打针,不要上来就玩假装给你打针的游戏,你要和他玩枕头大战,让孩子用枕头砰砰地打你,你连声说:“哦,不要不要不要!”同时倒在床上。或者玩摔跤游戏,让他把你打倒在地,感到自己充满力量;或者你们赛跑,让孩子赢;或者你追他,但是总也抓不到,还跌跌撞撞地摔倒在地上,而孩子却强壮又敏捷;或者你抓住孩子说:“你永远别想从我手上逃走!”孩子当然总能逃走,他就会不停地笑。这些游戏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孩子放声大笑,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游戏释放了无力感和无助感给他们带来的紧张情绪,而当这些紧张情绪释放之后,孩子就会感到越来越自信。当这些游戏玩了很多次之后,你再尝试玩关于打针的具体游戏,你可以说:“你想让我假装去看病,你给我打一针吗?我会假装说‘噢,不不不!’”假如孩子说不,你就继续和他玩增强力量和信心的一般游戏。如果他还没有准备好玩打针游戏,那也没关系,回去和他继续摔跤、枕头大战、蹦蹦跳跳。所有这些游戏都是为了给孩子建立自信和力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