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外体育培训成了学科类培训“保护伞”?
阅读 · 发布日期 2022-05-11 21:28 · 教育盟在双减政策之下,面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科类校外培训已经逐步消失,不过,取而代之是素质类校外培训服务,首当其冲的就是素质三大类:体育、音乐和美术。然而,据有关部门报道,校外体育培训竟然成为了学科类培训的“保护伞”,打着体育培训的旗号,去提供学科类培训的服务。
在“双减”政策发布后,体育类校外培训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不仅没有受到影响,反而得到了大力支持,尤其是篮球、足球、游泳等项目,针对青少年的培训班经常人满为患,节假日学员数量翻了好几倍。然而,据部分网友透露,很多校外培训机构在注册时标明的是体育培训,但实际上却是学科类培训,并且传授科目非常模糊,证照仅有体育培训相关服务,并没有明确具体哪个项目。
日前,福建省引发了《福建省体育类校外培训机构准入指导意见(试行)》(以下简称《意见》),针对于部分体育培训机构提供学科类培训服务的情况,做出了一些规范,培训机构名称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名称中不得含有歧义或误导性词汇,名称中的行业或者经营特点应当标明“体育培训”字样或标明“游泳培训”“篮球培训”等具体体育项目培训字样。培训机构场所面积应能满足培训需要,开办场所面积不少于200㎡,培训场地面积不少于开办场所面积的2/3。棋牌类体育项目每班次人均培训面积不小于3㎡,其他体育项目每班次人均培训面积不小于5㎡,确保场所不拥挤、易疏散。
这一规定的确从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这种现象,不过其他省市暂时还没有针对校外体育培训机构作出规范。事实上,国家之所以对校外体育培训“网开一面”,主要是为了实现中小学生减负和素质教育的目的,如果打着体育培训的旗号提供学科类培训服务,那么实质上就是与政策“对着干”,这样的情况自然不能姑息。